《历史转折》也是我的“转折”
廖凯的工作室,在水口寺附近一个偏僻的小山坡上。12月的贵阳,虽还未进入隆冬,但也已经冷得浸骨了。穿着一身沾满各种泥浆、颜料的帆布工作服,廖凯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建筑工地的工人,他正在为自己的一件作品打坯,见记者来采访,他把记者让进了窄小的工作室中。
在采访廖凯之前,记者查阅了《艺术界》、《雕塑》等国内专业期刊,发现业内专家对《历史转折》这组雕塑的评价褒奖颇多。专家们认为,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论,这次史诗性“组雕”的完成,在中国纪念性雕塑史乃至中国雕塑史上都是值得一书的事件。
对于记者所提到的这些褒奖,廖凯显得很淡然。“其实,是这段伟大的历史为作品提供了太大的创作空间,就像一千个演员会演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,‘遵义会议’在不同的创作者手中,都会有它不同的创作方式。”
2003年之前,廖凯是一个从事城市雕塑的艺术家,开着一家文化传播公司,为城市的街道创作一些点缀性的雕塑,日子过得平淡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廖凯为遵义纪念馆做了一组***旧居的雕像,他的这组雕像非常成功,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。此时正好面临着遵义纪念馆即将扩馆,在扩建项目中,就有要将“遵义会议”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做成雕塑的方案。本来,这组雕塑是准备请国内知名的雕塑家来创作的,廖凯的***旧居雕像成功完成后,有关方面领导便决定,“遵义会议”是贵州的重大历史事件,这组雕塑还是应该由贵州自己的艺术家来完成。
于是,廖凯便接下了为遵义纪念馆创作名为《历史转折》的这组雕塑的任务。“《历史转折》是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,也是我生命中的重要转折。”廖凯这样形容使他声名大噪的作品。
谈到《历史转折》的创作过程,一直话不太多的廖凯开始变得滔滔不绝起来:“作品在2004年冬天开工,时间非常紧,必须在2005年1月底完工,当时已经只有两个来月了。在贵阳做雕塑可不比北方,可以在室内做,我们必须在室外做,才能保证作品的效果。呵呵,那个冷啊,真是不好形容,不夸张地说,我的手指头真的被冻得跟十根红萝卜似的。”
“组雕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是彪炳史册、赫赫有名的历史伟人,而组雕的性质又是纪念性的,还带有某种程度的公共性,这两个基本点便决定了组雕必须始终以史实为基础,不能过于离谱。要达到这个要求,自然也是有难度的。这个难度在于:必须深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(遵义会议)的全部真相,及其转折点的历史含义;必须掌握此时此地此刻(会议所在地)的氛围;必须准确地捕捉到主要历史人物的年龄、性格、气质、特征,特别是思想、情感的内涵,还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。”廖凯这样谈到了他的创作感受。
找到了正确的定位
如果你想看廖凯的雕塑作品,大可不必去美术馆,因为他很多作品不是摆在专门的展厅,而就在如大南门、纪念塔等贵阳市的街道中、小区里。廖凯说自己喜欢把作品放在公众的、显眼的地方,因为雕塑就是拿来被评论的,这样才能体现出作品的价值。
做了《历史转折》之后,廖凯的“长征情怀”一发不可收拾,紧接着又创作了《黔南怒潮》、《四渡赤水》等长征题材的作品。
“每个艺术家都有我这样的心态,就是会不停地寻找自己的艺术定位。我想,我现在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定位。”1970年出生于开阳的廖凯,从小就对美术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,16岁就开始以雕塑为职业。刚开始,廖凯的创作是以城市雕塑为主,大南门、纪念塔等贵阳市的大部分城市雕塑,都出自他的手中。廖凯说,大概在1995到1997年两年时间内,曾非常想要离开贵阳,原因是每天一成不变毫无新意的生活状态让他无法忍受。走在大街上,他感觉这个城市既熟悉又陌生。因此他决定暂时离开,去了北京。
在北京,廖凯进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,工作了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学校的生活让廖凯有一种全新的感觉,每天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,听讲座、看展览。等到学习结束又回到贵阳时,他回忆起在机场下飞机时的情景,当又呼吸到迎面扑来的那股贵阳特有的清新空气时,让他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。这时他才发现,自己对这个城市原来是有着深厚感情的。每天都会经过的道路,看到的建筑,交了几十年的朋友,都在这里,这个城市不仅意味着生活的来源,也见证着自己理想的实现。
现在的廖凯,将他的艺术方向定位于“长征题材”,他计划以更多长征历史事件为源泉,创作出更多、更能表达长征精神的雕塑成品。
作者:袁源
来源:金黔在线-贵州都市报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